田间的艺术 纸上的文化 本网讯(通讯员 白银基 照片 杨慕凡)2024年7月10日的郑州市海汇港,一场非遗文化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拾遗记’非遗家乡传播官”团队五人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踏上了探索国 ...
田间的艺术 纸上的文化 本网讯(通讯员 白银基 照片 杨慕凡)2024年7月10日的郑州市海汇港,一场非遗文化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拾遗记’非遗家乡传播官”团队五人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踏上了探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的旅程。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图一为团队成员出发前合影) 麦秆画,这一源自古老中国的艺术形式,自麦子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艺术家的目光。然而,历史的沧桑与社会的变迁,使得这一艺术形式长期隐匿于世人的视野之外。直至秦怀王墓的惊世发掘,那些历经千年风霜却依旧色泽鲜明的麦秆画原作,才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这一古老艺术的记忆。 麦秆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更是丰收与财富的象征,承载着古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感恩。在小麦这一神圣之物的滋养下,麦秆画不仅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更蕴含着吉祥与高贵的文化内涵。 (图二为非遗展览活动现场照片) 上世纪80年代,麦秆画在中原地区重新焕发生机这一艺术形式的复兴,离不开那些默默耕耘的非遗传承人。他们将麦秆经过熏、蒸、烫、漂等二十余道工序的精心处理,保留其自然光泽与纹理,不施以任何人工色彩,力求还原麦秆最本真的美。在他们的巧手下,麦秆经过剪、裁、印、贴等复杂工序,化作一幅幅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艺术作品,其中的花鸟、人物、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 (图三为团队成员观看麦秆画照片) 麦秆画秉承了我国传统造物思想中“因材施艺”“物尽其用”的创作理念,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再经过非遗传承人巧妙构思和精心创作,从而把最为常见的小麦秸秆变为一件件精美的具有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手工艺精品。“拾遗记”团队的成员们也正是被这一精神所吸引。 这次团队实践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注重工艺品质的提升是传统手工艺行业弘扬“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非遗传承人的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正是青年一代应当学习的榜样。麦秆画非遗传承人对所从事的行业有敬重之心,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认真工作和精心打磨技艺,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非遗作品;只有通过制作出精品,才能获得行业的尊重,实现人生价值。麦秆画制作技艺具有规范性、程式性、经典性因素,对于这些因素的忠实传承和严格实现,是保证麦秆画品质的重要条件,也体现出手工生产方式的基本文化特征。 这一次体验同时也让团队成员收获满满,不仅对“麦秆画”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发现其技艺精湛。老师们通过展览将麦秆画尽可能地向更多人展示,并在区域中进行宣讲介绍,使非遗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团队成员心中。她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青年一代有能力也有责任,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在传承不断创新,使之与时俱进,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通讯员及联系方式:白银基 15037951436 微信扫描识别,阅读更方便^_^
责任编辑:徐冠华
通讯员:白银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