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收看河南省社会工作云课堂有陈欢欢和高迪老师分享的《从“陌邻”到“睦邻”,社工如何激活“熟人社区”》的授课后,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一、对“陌邻”现象的深刻理解课程中提到的“陌邻”现象,即“最熟悉的陌生人”状态,在城市中尤为普遍。物理距离的近在咫尺与心理距离的远隔天涯形成了鲜明对比。城市化进程、居住结构封闭、生活节奏快以及信任成本升高等四大结构性障碍,共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这让我意识到,要激活社区温度,首先需要理解并正视这一现实问题。 二、社工理念的重塑与认同课程强调了社工不是“居委会大妈”,而是专业的连接者、赋能者和体系构建者。这一理念重塑了我对社工角色的认知。社工不仅仅是提供服务的人,更是激发社区活力、促进居民参与的催化剂。通过助人自助、优势视角和社区为本等理念,社工能够引导居民发现自身潜能,共同构建美好社区。 三、实战案例的借鉴与启发“幸福里”小区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从“陌邻”到“睦邻”的具体路径。行动口诀“先空间,后活动;先兴趣,后责任;先个体,后组织;先情感,后制度”为我提供了实用的指导。破冰、连接、生根等步骤,以及发掘与培育社区领袖、支持社区自组织形成等策略,都让我深受启发。这些实战经验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能够激发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四、十大核心建议的实践指导课程中给出的十大核心建议,如从小事做起、保持耐心、多做“催化剂”少做“主力军”等,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社工,也适用于每一位志愿者。它们提醒我,在社区工作中要注重细节、尊重居民、激发潜能,并且要持续关注和反馈。 五、三级微行动倡议的可行性与意义三级微行动倡议(打招呼者、连接者、发起者)为我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这些微行动看似简单,但却能够逐步打破邻里之间的隔阂,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主动微笑说“你好”到在业主群里点赞,再到发起线上活动,这些行动都是构建温暖社区的重要一步。 六、对个人行动的激励与期待课程最后提出的“现场互动”问题——“课程结束后,你最想尝试的一个小行动是什么?”让我陷入了深思。我意识到,作为志愿者,我不仅可以从专业角度出发为社区提供服务,更可以从个人行动开始,成为社区的温度计。我期待自己能够从打招呼者做起,逐步成为连接者和发起者,为构建温暖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文 郑东启) 微信扫描识别,阅读更方便^_^
责任编辑:李编辑
|